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再論治療頭暈目眩的思路

有學員詢問頭暈的問題:
她已暈了數年,斷斷續續時好時壞,嚴重一點會去看醫生,吃藥也無法解決,問了身邊的朋友,還不少人有此困擾,甚至還有人勸她“你要習慣暈的感覺,學會與它和平共處”。
後來她只糾正了一個觀念,喝了一帖藥,就“不暈了”,她說不暈了還真不習慣,還時時去感覺是不是真的不暈了!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疫苗引致的六經傳變

王光祿上周前往衛生所注射流感疫苗,2天後身體出現不適症狀。王光祿出現腹瀉、肌肉痠痛等症狀。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
太陽病,外証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利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陽虛不固,陰氣上沖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明醫”隱於市

這是今年我收到最好的教師節禮物:

Dear老師, 教師節愉快!希望這次颱風過境你們全家一切平安
我三年多前在報名幼兒園傷寒論的課時 ,其實目的並不在學習中醫 。當時對於是否移居宜蘭 ,是否選擇慈心還是很猶豫的 ,偶然看到這中醫課程覺得有意思就報名了 。想藉此瞭解這裡的環境和人才是最初的目地 。感冒向來都吃普拿疼解決的我 ,實在沒想到現在會拿針往自己身上紮。中醫之學的靈活 ,是吸引我持續探究的原因 。他也讓我從生活與生命的總體觀裡 ,看到隱藏在內的中醫之道
學到現在 ,似乎是回不去了 ,也沒有必要 。很慶幸的一開始接觸中醫就遇到老師您 ,讓我一窺古中醫的奧秘
----------

中醫本來來自生活,只是現代人生活形態改變,遠離了自然,所以對中醫陌生,透過回歸中醫的思維去親近,而不是將中醫透過不適當的方式拉近,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不曲解中醫的狀況下,讓更多人能親近、進而用中醫的思維去思考人生與服務生活。
上課的方式多選用經典為講義,讓學員與經典對話,我的角色是導讀與引言,經典多以問答的形式呈現,過程就是思想與情感的交流,所以我會對比較難以親近的地方,分享我的理解與應用的方式。
有點像導遊,希望大家是跟著我去玩,而不是聽我說或看旅遊手冊,結果大家只看旅遊手冊而沒有一起出來玩,所以我鼓勵大家去用,去玩“中醫”,把中醫用出來,聽到學員在生活中有去用,我心情上是愉悅的,然後把多年困擾的問題解決了,這是我教學上最大的回饋。
印象中有位賣豬肉的商販,竟然精熟傷寒論,上午在菜市場賣豬肉,下午行醫濟世,當年我母親生病求醫無門時,竟然透過他開出小建中湯而治愈,我期待透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也能啓蒙隱於市的“明醫”。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入門弟子與入室弟子之別

所謂嫡傳,是經過正式拜師入門甚或入室(入門與入室有別,入室關係更深一層)而且終生只從一個老師,也就是說:學術血統純正,除此一位老師外,沒有再拜過別人為師。

當老師是要對學生負責的,一般的學生,學習程度方面學生自己負擔的較多。入門學生的程度老師就要負責大半,入門學生知道老師有什麼就可以要什麼。至於入室弟子,則是老師有什麼研創,不待學生張口伸手,即主動給予,如同父親給孩子一般,東西就不怕失傳。這些年我有好些研創尚未發表的東西,常會先發給入室弟子一份,古今以來許多老師都是如此的,這就保證了東西不會失傳。而入室弟子若有什麼研創,也應主動告訴師父。彼此坦誠公開,互促進步。那些東西是老師研創的,那些是學生發現的,互相信任不會占為已有,師不忘頌揚弟子,弟子也尊敬老師,學生青出於藍是老師的光榮,學生勝過老師,也不要峙才而驕鄙視老師。

總之嫡傳弟子,雖然可訪求其他老師,但終生只拜一個老師,徒敬師如父,父愛徒如子,彼此有著如父子家人般的感情,學問亦如財產,為師的都要無保留的傳給嫡傳弟子。當然,現在時代不同了,也不是說只有入門學生才有特殊的感情,才要特別傳授,做老師盡自己的心力,沒有保留的授課,並不在意入不入門,一些普通未入門的學生也有很多很重感情師道的,這就是做老師最愉快最安慰的地方。

談學生、弟子、及嫡傳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