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中醫治療咳嗽的思路


咳嗽是一個現象,是呼吸道受到刺激所引發的反射性反應,目的是要維持呼吸道通暢與乾淨,所以這是個保護人身體健康的本能。一但少了這層防護,咳不出痰,將可能引發肺炎、肺膿瘍、敗血症、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新聞報導:

中醫治療「公主病」的思路

「公主病」有得治!如果你全身痛、容易累或是失眠超過3個月,甚至無法出門大掃除買年貨,不要以為只是單純工作壓力導致的過勞。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吳正欽指出,這可能是纖維肌痛症犯了,也就是俗稱的「公主病」,這種病不但全身痠痛且影響睡眠造成習慣性疲勞,不過現在用藥有健保給付,若症狀持續3個月,快去就醫。

侶山堂與國學之書院傳統

「侶山堂」是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張志聰在武林「胥山之陰,娥媚之麓」,即今杭州市城隍山腳糧道附近,建造的一座書院式建築。侶山堂是集講學、臨診和研究於一體的中醫研究機構,在明清時期,中醫藥學全面發展,中醫教育的形式也趨於多樣化,並出現了「講學」的模式。浙江首創中醫教育「講學」的是錢塘(今杭州)人盧之頤(字繇生,號晉公)。父親盧復精通醫學,之頤承父業,撰有《金匱疏論》、《學古診則》、《痎瘧症論疏》、《本草乘雅半偈》等多部醫著,並以所撰著作為講義,開講醫學。聽講者頗多,當時的不少名醫,如張志聰陳胤倩張天生等都聽過他的講學。但真正形成規模並在中國醫學史上留下重彩筆墨的是張志聰舉辦的侶山堂。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轉載:我和王正龍(妙和)

許久沒關注王正龍的消息,上網搜尋資料,無意間看到這篇中肯的憶文,王正龍之死是個照妖鏡,看誰在消費他,就知其心不正,有見地在他生前說,別事後諸葛,罵東罵西誰不會,能說出個道理,還要活得夠久,當中醫尤其是名中醫還真難為。
其實很多名醫最後都是病死的,或遲或早,其實看夠不夠忙而已,大家都會問,名醫還不會把自己治好嗎,人終究不是神,也是有盲點,盛年時醫術好,有名氣了就不行了,再加上忙碌,最後積勞成疾,也就回天乏術,養生與看病是兩回事,有好醫術不一定長命。

張錫純運用生硫磺經驗淺識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深远。其中十分推崇硫磺,且突破历代本草硫磺有毒说的限制,“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稳妥,然后敢以治病。”并治自家“饮食不忌寒凉,恒畏坐凉处……数年来常于食前服生硫磺如黑豆大一块,约有四厘,甚见效验。”

中醫師之死


以下連接談論網路名醫的網文,都是比較持平的談法,沒有消費往生者的企圖,頗有蓋棺論定之餘韻。在網路筆耕中醫數年,這些網路名醫提供了許多議題,主張的互相爭鳴,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對中醫普及民間也提供不少助力,網路提供資訊流通的渠道,累積了許多資料量,但真正能長功力的還是經過時間沈澱的書籍文本。

名氣是兩面刃,能讓其主張得以發揚,但網路文字的速成,往往很多觀念容易被曲解,或還未成熟就快速流通,古人著書往往利用一生的時間,反覆易稿,因為隨著讀書與閱歷,觀念才趨成熟,死後才由其家人或門生刊刻問世,這是對學問慎重的態度。

網文:“由王正龍醫師去世想到的”的論點說明了中醫師早逝的原因,非常中肯,藥醫不死病,治病醫術與壽命並無相關,身心靈的調和狀態才是壽命的關鍵。

王正龍(47歲:2010.5.16辭世):在傳統文化和傳統中醫方面有所貢獻的一個學者(http://www.baike.com/wiki/%E7%8E%8B%E6%AD%A3%E9%BE%99)

倪海廈(60歲:2012.1.31辭世):自許為經方派現代繼承者。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0%AA%E6%B5%B7%E5%BB%88

張步桃(72歲:2012.7.4辭世):著名中醫師

周左宇(97歲:2011.7.21辭世):臺灣針灸四大派之一∕古典針灸派傳人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台北 2014 春季「中醫基礎(陰陽辨證)與常用良方研習班」


起訖日期:2014/03/08 - 2014/05/03
上課時段:每星期六上午 8:45~12:30 (共八週, 30hr)
時間分配:
08:45~10:15 講習課
10:15~10:30 中場休息
10:30~11:15 實作演練
11:15~12:30 講習課

上課地點: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50號
(完成報名程序者會再以電話或 E-mail 提醒上課並通知確切地點)
(台北車站正對面 / 現亞洲廣場 / 即統一元氣館樓上)
交通便利五鐵共構 (台鐵、高鐵、客運、公車、捷運)


課程介紹:
中醫以中國哲學中的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依據理法方藥的原則進行辨證論治的思維,制定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導引、刺絡、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中醫入門:觀念問答

問曰:老師所說的“辨論治”,或有是則用是藥與“對下藥”感覺很像,可以再說清楚嗎?
答曰:“證”是由一組症所構成(證=A症+B症+C症+........n症),證是在整體觀念下的全象思考架構,以”六經辨證”為例,必須先有“六經辨證”的思考架構,當整理四診觀察到的症狀將其分析歸納,以六經提綱證去分析歸屬,再細分至單一湯證上,服藥後還要觀察反應,反應不一定會讓症狀消除,但是必然為引邪外出的反應,再以此為基礎,重新辨證,決定是守方,還是換方,或進行加減變化,一直重複此過程至病愈。

有些醫案或日系的醫書,會簡化或隱藏此過程,以抓“主證”就決定用某方,感覺跟對症下藥的思辨過程類似,但沒有整體框架的“抓主證”往往無法明確得出辨證的結果,像有些以電腦程式做成的專家系統,就往往無法給出有效的結論,這也是有些初學者易犯的問題。

所以“有是則用是藥”不是機械式的套傷寒論的條文,必須有深厚的背景知識,才能下判斷,而背景知識是歷代醫家的智慧貢獻與結晶,是醫理的價值,日本醫家吉益東洞就強烈主張稟棄醫理,只問藥證,但他忽略他習醫的過程,也是閱覽群籍,累積深厚的底藴,才能直覺式的反射出只問藥證的診病模式。

學習要有拾階而上的過程,後學者才能循序漸進,不能割裂原文脈絡單獨去看單一事件,所以我們課程的設計,將中醫知識放在四個框架下來解讀,每一季的課程都從不同的觀點去解讀中醫,方便習醫者出入於浩瀚的醫籍之間,在講述的過程中又以相互呼應的類比幫助學員整合整體觀念,每季的課程是獨立完整,可以學完即刻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學習必須是三迴九轉的積累,譬如作畫,先有底稿,再一層層的上色,隨時看都是完整的架構,隨著色彩的堆疊,出現光影色彩等不同的層次,完成度與時俱進。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中醫入門:線上資料庫


網路上有許多資料可供下載與參考,是自學中醫的方便法門,幫同道整理,陸續建構中......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中醫入門:四診-切診

中醫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把脈"這個意象,"把脈"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中的一診,因此脈診,又稱"切脈"、"候脈"、"把脈"或"診脈"。是醫生用指端觸按病人的有關動脈,探查脈象,以瞭解病情變化的一種方法。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中醫入門:四診-望診

診斷的精髓在:聽一個人說話,不是聽他說了什麼,而是聽他沒說什麼。
望形:
望氣:
望色:

望舌:正常舌象: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舌面鋪有薄薄的、顆粒均勻、乾濕適中的白苔,常描寫為“淡紅舌、薄白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