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與世無爭的前輩,如同道家前輩們與世無爭、悠然處於紅塵之外的生活,都是令人嚮往的處世態度,他們同意撰書或接受採訪,都有一種「傳承」的使命感,可以將信息傳給下一個世代。
津端修一說:「人生的邂逅再怎麼尋找也是徒勞,再怎麼等候也沒有用,這一點可以說和幸福一樣。」
人的生命有階段性的不同,每七年物質體會汰換一遍,前四段到二十八歲是生命累積的階段,我們透過學習找尋人生的方向,如果幸運可以一直不斷蛻變,第五段是盤整期,第六段是成熟期,四十二歲前後生命會逼你思考,身體通常會出現翻病歷程,年輕揮霍或先天帶來的體質會再現,身體會出一些狀況,可趁此機會將其修復,性靈才能更往上提升,人生不再受貪婪與恐懼束縛,才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陶弘景在輔行訣的序言明白點出:服藥祛病雖然是小事情,但也是初學道家修煉很重要的條件。輔行訣這本書的目的其實是用來幫助人修道的,《輔行訣》的「輔」是輔助之意,即是幫助修行用的訣竅。
自從真正用心研究並體悟中醫內涵後,覺得中醫真的是幫助人生修行的好”輔具“,但如何將正確的理念傳達,卻是不易之事。
剛接觸中醫時,讀到書中一句話:天下無不可治之病,只有不會治病的醫生。心中為之振奮,但”會治病“的醫生何其難尋,何況有些人更有累業、宿習,只有觀念改變才能痊愈。
對於家族長輩、親友、學員的累業、宿習無力改變,只能提供配套藥物,在其不適時服用,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癌症都可緩解、改善,印證”天下無不可治之病“是對的,但”只有不會治病的醫生“卻未必,會治病,但病人不配合也枉然。
去年2017年有四書出版,算是過去教學經驗的總結,但近年閱讀與閱歷更豐,許多技巧更有效率,並致力於研究如何避開過於氾濫的用藥與處方。
例如阿膠與吳茱萸,被炒作後,價格飛漲,並非使用中醫者之福,此外膺品或品質不良也是有可能會出現的情況。例如溫經湯,有些人就反應效不如前,因此替代藥物與方劑的研發是迫切需要的。
此時民初醫家張錫純的醫學研究心得就值得借鑑,張錫純是非常有創意的醫家,適當時機於課上再與大家分享。
今年2018年的課程,希望是採取更多元的方式與更多人分享“中醫的生活方式”,會利用線上前導課程,與指定閱讀範圍的模式,讓參與者可對基本概念有所掌握,在課上可以針對實際的狀況做更多的拆解、評析與討論,希望藉此方式讓更多同道能悠游於中醫,以藉此成就更美好與幸福的生活。
記於 丁酉年 大寒
你回部落格了!
回覆刪除再會Scott&Helen!
多美的境界啊!
我也曾經擁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