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理解中醫:教學實錄』陰陽辨證卷

【陰陽辨證卷】全書近二十五萬字,透過講述歷代名家的效驗方,分析其方義、效用、加減變化,讓學員更能靈活運用中醫於日常生活之中。

中醫的「中」意在『致中和』,居中而平和,要的是取中道平衡,從病態的極端狀況往中間拉,恢復陰陽平衡。所謂陰陽辨證就是透過觀察陰陽二氣的均衡狀況,達到解構病情、推估病機、提出療法的思考過程。
教學是『道者』與『學者』的智慧之旅,稟持道家訓示:『學者不起心,道者不言法。』我鼓勵學員能儘量在課堂上提問、討論,其積極目的是鼓勵學習者去思考,其實每一個問題都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尤其是關於「人」的問題。除了建立一個實用的養生知識系統,背後的目的也是希望練習如何把「提問→邏輯分析→推論」的思維方式應用在處理養生的問題中,學習整理自己的想法,並且清楚的表達,將來離開課堂,才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理解中醫:教學實錄』經絡辨證卷、六經辨證卷、臟腑辨證卷、陰陽辨證卷四書合計近八十五萬餘字,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整理、校稿、出版。當初也花了一年的時間講授,一年四季的課程依經絡、傷寒、雜病、和時方的脈絡安排。
人體的運作原理和經絡息息相關,所以學醫一定要先懂得經絡;再來要了解一些主要的方劑,所以會從傷寒論、經方入手,以此為主方,並透過雜病、五行臟腑生剋的理解來豐富中醫的辨證思維,接下來若是想要靈活運用,還得學會如何加減藥味,因此選擇時方作為主題文本來討論,透過課上拆方的練習,再用於實際病症的加減上。
〈莊子‧人間世〉:「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前人習醫,講究「通」,而醫理要通,首重在「悟」。要「通」、「悟」就需要「多琢磨」,希望透過經絡、六經、臟腑、陰陽等四個方向來理解中醫的方便巧門,可以幫助讀者對中醫之道的「通」與「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